Date:
Venue:
Address:
Time:
2023年10月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勾劃了北都四大區域的發展定位, 新界北新市鎮位於北都的口岸商貿及產業區。
新界北新市鎮項目範圍約1,420公頃,包括香園圍、打鼓嶺、坪輋、恐龍坑、皇后山、文錦渡、羅湖南等區域,擁有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三個口岸之利,有潛力發展各種與口岸相關的經濟用途和需大片土地運作的產業,成為口岸商圈及新興產業基地,可與深圳羅湖區的發展優勢互補。
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規劃署於2021年10月展開新界北新市鎮的規劃及工程研究,以就這個新發展區制訂土地用途建議方案。
2023年年底發表的《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建議在2039年及以後於北都東部落成兩條鐵路和一條主要道路(兩鐵一路),以配合新界北新市鎮的發展,加強北都各新發展區及口岸之間的互聯互通。兩條鐵路分別是東西走向的北環線東延線和南北走向的新界東北線。北都公路(新界北新市鎮段)將成為東西走向、連接新界北新市鎮與北都其他新發展區的主要道路。
口岸地區過去多為邊境禁區,主要承擔保安和過境功能。兩地融合和日益增加的跨境人流為口岸地區帶來重大的機遇,而擬議北環線東延線和新界東北線亦可加强各個陸路口岸之間的連繫,驅動當區發展。
我們建議改造文錦渡和香園圍口岸一帶(約225公頃)成為口岸商住區,提供香港享有優勢的商貿、金融和專業服務等,亦可以為本地人士及跨境旅客提供休閒、零售等服務,推動口岸經濟。區內住宅單位也能為頻繁往返兩地的人士提供居所。
為善用新界北新市鎮的廣闊空間、鄰近口岸的優勢及「東進東出」的貨運策略,我們計劃在新發展區預留約210公頃土地發展不同類型的產業,涵蓋以下界別,為人才和區內居民創造多元化的就業機會,並促進職住平衡。
約85公頃作現代物流(包括兼備多層物流綜合大樓和露天作業的物流園),以善用香園圍口岸因應「東進東出」貨運安排的策略而加強了的貨運角色。
約25公頃作食品相關用途(包括食物冷鏈設施、多層式水耕農場、多層式禽畜飼養場等),集聚這些用途可建立一條涵蓋食品生產和分銷,並且着重於食品安全和質量的食物供應鏈。
約25公頃作綠色產業(包括環保園第二期、園林廢物處理及循環再造設施)以推動循環經濟。
約20公頃作先進建造業(包括提供相關研發、認證、貯存及訓練設施和高效建築(包括「組裝合成」及「機電裝備合成法」)相關的用途),加強香港先進建造業於大灣區的領導地位。
約55公頃作先進製造業,包括以科技帶動生產的新興產業,以及預留用地予新型工業化和應對未來產業發展需要,尤其是一些現階段未能預見的新興產業,讓香港在產業用地方面有更好的準備以抓緊未來機遇。
新界北新市鎮的中部建議打造成為一個集專上教育、文化及體育設施的滙聚地,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尤其是讓年青人發掘和盡顯潛能,實現抱負和得到滿足。擬議的設施不但為新發展區添上姿彩和活力,亦有助香港在區域和國際舞台上飛躍。
我們計劃提供約40公頃土地作專上敎育用途,連同在牛潭尾和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專上敎育設施,組成「北都大學教育城」(大學教育城),致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我們亦計劃提供約50公頃土地建設「河畔文化谷」和「活力體育區」。河畔文化谷會預留用地作香港演藝學院的第二校舍、博物館群及表演場地,這些設施會與區內文化遺產資源交滙融合,培養香港藝術人才,加強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活力體育區的各類設施及場地可用來舉辦國際和本地體育賽事,為本地運動員提供練習場地和推廣新興及城市運動,有助推動香港體育產業的發展。
新界北新市鎮擬建一條長約8公里的綠廊。綠廊由「東江水綠道」*和「中央河谷」組成,把新發展區西部及東部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獨特藍綠景觀。我們會研究以自然為本的方法建造綠廊,並致力提升生物多樣性,例如進行大量綠化、建造生境、建立自然公園,以及活化河流。在建造綠廊時,會一併提供蓄洪設施及改善河道,從而提高新發展及鄉村的防洪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抗禦力。
* 「東江水綠道」是在文錦渡現時為香港供水的東江水管的上方及兩旁建造的休憩用地
河谷綠廊將成為一條滙聚城鄉和串連文化、自然和康樂的紐帶,它會連結新發展區內的鄉村、新社區、歷史建築、文化體育設施和休憩用地;延伸的行人及單車網絡會連接新界北新市鎮周邊的郊遊徑和鄉郊(可前往龍躍頭文物徑、紅花嶺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華山等),以推廣健康生活和綠色旅遊。
* 僅供說明的構想圖
新界北新市鎮是北都面積最大的一個新發展區,其發展面積(1,175公頃)遠較其他新發展區大,佔整個北都約3,000公頃新發展土地逾三分之一,預計需要約20年或更長時間分階段推展。為了善用這片新發展土地,合理地攤分收地及工程開支,確保資源運用得宜,並顧及對現有社區和經濟活動的影響,我們會務實地按序分階段推展新界北新市鎮,小心設計各階段的用地規模,為不同的經濟用途/產業,持續並有序地提供土地。
我們建議首先推展約206公頃的「優先發展區」。考慮到公營房屋並非新界北新市鎮的首要實施重點和善用口岸以及香園圍公路的優勢,我們建議先行發展香園圍地區(包括口岸商住區、企業園)和大學教育城,推動口岸經濟,發展新興產業,以及培育高端人才,詳情如下:
在跨境貨運「東進東出」策略下,香園圍口岸將會是香港東面唯一跨境貨運的陸路口岸。另一方面,其客運量也持續增長。我們建議充分利用現有的口岸設施以及道路基礎設施(如香園圍公路),優先發展(1)香園圍口岸商住區和(2)香園圍企業園,提供土地予口岸相關的經濟用途(如商貿、零售、個人服務等)和新興產業(如現代物流業、食品相關用途、先進建造業和先進製造業),為新界北新市鎮的發展定位建立基礎;亦會建立以私人住宅為主(約12,000至13,000個單位)的社區,並配備社區設施。
優先發展香園圍地區以南、打鼓嶺一帶的大學教育城用地,致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有關的專上院校可跟北都的產業及經濟用途互動協作,並能深化與大灣區城市在專上教育相關領域的合作。大學教育城用地除可用來興建校舍,還可提供學生宿舍予不同專上院校的學生。大學教育城坐擁中央河谷的獨特景觀。河谷兩旁的休憩用地可成為大學教育城的前廳,提供親水體驗,豐富整體氛圍。我們亦建議在大學城周邊提供約5,000至6,000個私人住宅單位,增加師生的住宿選項。
備註:
新界北新市鎮的規劃框架由一廊、二軸和三關所組成。一廊是串連新發展區東部和西部重點發展的綠廊。二軸是兩條發展軸,沿北環線東延線和新界東北線的站點位置建設集約、便捷和凝聚的社區。三關是指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三個口岸,利用附近一帶發展口岸經濟。
我們以建設北都成為香港第二個經濟引擎為目標,採取「產業導向」的土地規劃,建議在香園圍和恐龍坑一帶提供土地發展不同產業,以善用這些地方鄰近香園圍公路和連接到未來北都公路的地理優勢;至於口岸經濟用途,則會聚集於香園圍口岸、文錦渡口岸和羅湖南一帶。在「產城融合」的理念下,區內的產業/商業用途不但能夠驅動經濟發展,亦同時促進生活社區的融合發展,增加新發展區的活力。 我們計劃在擬議鐵路站附近規劃較高密度的發展以善用土地潛力,便利出行,並會尊重現有鄉村地帶的特質和力求達致「城鄉共融」。
我們會悉數保留區內21個認可鄉村╱原居鄉村,亦會從城市設計方面入手確保新發展和鄉村環境融合調和(包括盡量在鄉村地帶周邊劃設合適的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帶作為緩衝,以及適當地調低鄉村附近的建築物高度和維持鄉村的視覺景觀,從而減低新發展對現有鄉村的視覺影響,讓兩者和諧交接)。
8公里長的綠廊及其延伸的休憩用地、行人及單車網絡會進一步拉近鄉村和城市生活,有助推廣和彰顯區內的豐富人文資源。村民亦將受惠於全面規劃的社區、休憩和商業設施,以及更佳的內外交通連接、基礎設施(包括供水、排污、排水)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如綠化、通風廊、蓄洪設施)。發展也會為村民帶來多元化的就業機會。
我們亦致力將新界北新市鎮建設成智慧和綠色的碳中和社區,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抗禦力,並提升生物多樣性。
我們會提供配合新界北新市鎮發展所需的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例如濾水廠、淨水處理設施等。為了應付北都及更廣泛地區的需要,我們亦需規劃先進的轉廢為能設施及其他廢物管理設施(如回收及循環再造設施、廚餘預處理設施等)、食物管制設施、屠房等。這些配套設施會設於新發展區的邊緣位置,盡量遠離市中心及住宅區,並直接連接公路系統,減少來往這些設施的車輛對區內的影響。政府亦會採用合適的建築設計和緩解措施,確保這些設施的外觀與周邊環境相互協調,減低對社區帶來的影響。
「優先發展區」內的食物管制設施會較早推展,以便轉移文錦渡口岸的食物管制功能至香園圍口岸,從而改造文錦渡為純旅檢口岸。「優先發展區」餘下部分的政府主導工程預計最早於2028/29年展開。
「優先發展區」以外的發展用地(約960公頃)屬中長期的發展,可考慮分批推展。
我們會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過程中與受影響的住户和作業者保持溝通,盡量提供所需資訊及協助,並在適當時候進行資格審查,以提供安置和補償安排。
就新發展區開發模式,除傳統由政府出資和主導的土地平整和基礎設施安排外,我們亦會考慮不同的開發模式如原址換地和「片區開發」等。例如香園圍口岸一帶的規劃將配置較多的商住元素,亦受惠於現有基建(包括香園圍口岸和香園圍公路),可以善用口岸人流和周邊產業用地所帶來的效益,因此這一帶土地有條件採用「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借助市場力量提速提量。
在敲定有關土地用途後,我們會進一步考慮工程時間表和實施計劃。
我們於2025年1月17日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包括巡迴展覽、簡介會等)以收集公眾意見。公眾可於2025年3月16日或之前透過郵寄、電郵或傳真提供意見。
如果想就「馬草壟發展建議」發表意見,請瀏覽該項目網站 (https://nm-mtl.hk/) 了解詳情。
我們會因應所收集的公眾意見,及其他相關因素,深化有關土地用途建議,並進行相關技術評估。
閣下提供的資料和意見會供政府及其代理人作研究整體分析之用,不會以閣下所提供的原狀披露或轉移於第三方。政府公布公眾參與的結果時會以摘要或綜合形式表達。
郵寄地址
沙田鄉事會路138號
新城市中央廣場2座
12樓
辦公時間
電話號碼
請於辦公時間致電以下熱線:
+852 3856 5428 /
+852 3856 5458
傳真號碼
電郵地址
info@nm-ntnorth.hk
閣下提供的資料和意見會供政府及其代理人作研究整體分析之用,不會以閣下所提供的原狀披露或轉移於第三方。政府公布公眾參與的結果時會以摘要或綜合形式表達。